發(fā)布時間:2020-11-09 | 瀏覽次數(shù):1114
中國式家長的過度保護,是原生家庭里最糟糕的一部分。
現(xiàn)在的影視劇有一個很明顯的改變,從以前《大宅門》人世滄桑式的悲劇,到如今《隱秘的角落》,逐漸專注于刻畫普通的小家庭內(nèi)部矛盾。
且不論這種轉(zhuǎn)變的原因是什么,但很顯然,改變后的話題更貼近我們的生活,也更容易激起大眾的討論度。
例如《小歡喜》這部電視劇,就引發(fā)了關(guān)于“原生家庭”的討論。
到底怎么樣的原生家庭才是最可怕的?
原生家庭最糟糕的是什么?
國產(chǎn)劇中最常見的家長大概就是宋倩式父母,他們?nèi)娜鉃榱撕⒆雍?,一切出發(fā)準則都是“為了你好”,過度保護到令人窒息。
一方面,這是中國家長的真實寫照;另一方面,這類家長最能引起觀眾共鳴,無論塑造多少個這類角色,都會無一例外地被討論上熱搜。
01.
“少管我!”
身邊一些90后95后逐漸邁入家長行列,在他們的規(guī)劃中,能夠很明顯的感受到,“過度保護”早已被他們踢出育兒觀了。
或許出于自己兒時的遺憾,大家都下定決心,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,絕不過度干涉。
甚至,他們?nèi)缃襁€能清晰地記得自己小時候被家長過度保護的事情,并且仍然覺得忿忿不平。
例如,為了不讓自己咳嗽感冒,被家長直接禁止夏天吃冷飲;
家長總是不放心自己一個人出門,不許獨立出門和小伙伴玩耍;
直到高三,還不放心孩子一個人去超市買文具。
還有人吐槽,家長害怕自己交到“壞”朋友,不許自己和附近的孩子們玩,甚至在過生日時,都只允許邀請同事的孩子來家里慶祝。
但是——“我們都不熟,過去這么多年了,我還記得自己和那些小孩見面時,大家都很尷尬?!?br />
不少網(wǎng)友認為,自己如今“宅”屬性,就是小時候被家長過分管教出來的。
在人際交往都已經(jīng)如此,更別提一些有“危險”的生活細節(jié)了。
例如,有些網(wǎng)友抱怨,家長一直不讓學(xué)自行車,覺得過于危險,導(dǎo)致現(xiàn)在看到遍地的共享單車,卻只能在一旁望“車”興嘆。
還有網(wǎng)友回憶起自己小時候,家里做魚時要么選無刺魚,要么媽媽都會把魚刺清理一遍,所以至今ta都不知道該如何用嘴剃除魚刺,只能手動拔除。
“看到外國人不知道怎么嗑瓜子的新聞時我特別親切,因為這和我不會吐魚刺一樣,不知道牙齒和舌頭該怎么配合?!?/span>
出門前必須把路線行程與同行人員報備得一清二楚、頭發(fā)留到多長由家長決定、掐著表算放學(xué)路上要花多少時間、晚上七點必須到家……
類似的許多舉措幾乎成為了90、95后的共同記憶,是一套全國統(tǒng)一的家規(guī)。
而這些“家規(guī)”背后,還伴隨著一句爛大街的“都是為了你好”。
如果深究這句“為了你好”背后的內(nèi)涵,我們不難發(fā)現(xiàn)這樣一個事實。
家長們的這些舉措,基本都是遵循一種“隔斷危險”的邏輯,覺得自己有必要成為孩子與危險之間的屏障——
魚刺危險,那我?guī)秃⒆尤サ趑~刺;
外出危險,那我要負責攔住他們;
學(xué)習(xí)分心不可取,那我就要切斷一切可能走向分心的道路。
這種中國式育兒思維,其實就像“老鷹捉小雞”。
家長是母雞,孩子是小雞仔。
父母習(xí)慣于擋在孩子身前,試圖隔絕一切來自社會的可能風險。
但與此同時,我們的成長空間,也只剩下了父母羽翼下的一小片陰影。
02.
保護過不過度,誰說了都不算
在“過度保護大賞”中,深受其苦的一些人總是頗為煩悶。
因為這種過度的護崽行為,往往會牽動一系列的矛盾。
從父母的角度想,“隔絕危險”有時會演繹為強制的愛,忍不住地去打理孩子的一切,卻又因此疲憊不堪。
張藝凡在節(jié)目中表示,媽媽把她保護得太好了,所以很多事她都無法自己解決。
而從孩子的角度想,大部分時間生活在舒適圈的他往往難以長大,無法通過與外界的接觸,來獲得正確的自我認知。
有人會擔心自己盲目自信,有人則又陷入盲目自卑。
可就算人們都意識到了這種護崽式教育的弊端,回過頭來,或許不少人都會無奈地抱怨一句——“有什么辦法呢?”
開始賺錢養(yǎng)家、走向成熟后的90、95后們,大多不約而同地意識到了這一點。
一方面,絕大多數(shù)中國家長都是無意識地、出于關(guān)懷進行了這些舉措,其實根本無意于傷害孩子。
另一方面,就是當一些年輕人開始養(yǎng)娃后也猛然發(fā)現(xiàn),照顧孩子時太容易陷入盡善盡美、不讓他們受一點傷害的追求中。
當初那些所謂的“父母的老套思想”,竟然在部分年輕人身上一一應(yīng)驗。
不說你可能注意不到。
這屆年輕人帶孩子,其實比父輩們精細多了,是真正意義上的“武裝到牙齒”。
某寶上熱銷的各式“護娃神器”,有且不僅限于什么防丟繩、防撞條、防護帽、防摔墊、防踢被等等。
這樣的盛景固然有物質(zhì)條件提升的影響,但其背后的思維,卻依舊與護崽式思維一脈相承——“孩子遇上危險可是大人的責任?!?/span>“要努力為孩子提供絕對安全的環(huán)境。”
演員馬舒雅上《媽媽是超人》綜藝時,表現(xiàn)出的新式護崽育兒觀曾引發(fā)過一陣爭議。
因為害怕孩子磕著碰著,她把客廳家具全部搬空,全家人每天在客廳鋪張?zhí)鹤?、席地而坐地吃飯?/span>
家里的尖銳處基本都裹上了海綿,也不讓兩歲的孩子開門或爬沙發(fā)、害怕孩子摔倒。
馬舒雅老公受不了空蕩蕩的客廳,置辦了柔軟的皮沙發(fā)。可一個不小心,孩子還是在爬沙發(fā)時跌了下來,隨即大哭。
哭聲讓神經(jīng)緊繃的馬舒雅幾乎崩潰,并與丈夫大吵了一架。
節(jié)目播出后,大多數(shù)網(wǎng)友都覺得馬舒雅的問題出在“過度”上。
可仔細觀察網(wǎng)友們進一步的討論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這事根本不只是“過度”這么簡單。
既然說馬舒雅過度,那正常的標準該是什么樣呢?
有人說搬空客廳過分了,但給所有家具都包上防撞墊是基礎(chǔ)操作。
有人覺得根本不必如此,小孩總有磕磕碰碰,大家都是這么長大的。
日劇《過度保護的加穗子》,女主加穗子被父母完全保護在安全而溫馨的環(huán)境下長大,吃飯時一家人會一起觀看加穗子童年時的錄像
其實硬要分析“保護孩子”的尺度,恐怕大多數(shù)人都會覺得,怎么保護都不為過。
可問題是,隱藏的風險是無盡的。
說到底,過度保護的問題,其實從來不是保護范圍太廣、或保護程度太深。而是這種“護崽式”教育,本質(zhì)是用“保護”這一種形式,擠占并傾軋一個人通過其他途徑成長的可能。
或許,陷在“護崽式”思維里思考保護的界限在哪,永遠得不出準確答案。
因為這始終是幫孩子去面對一切風險,而不是教他們?nèi)绾蚊鎸Α?/span>
03.
“輪到我們,會變好嗎?”
說實話,對不少90后、95后來說,如何教育孩子這事還真的到了說早不早、說晚也不晚的地步。
在當下,順著“保護的邊界”思路走,很可能依舊會陷入過度保護的陷阱。
更何況,護崽式教育的本質(zhì)問題,還是它只提供了“在保護中成長”這唯一路徑,為了不受傷,便什么都不去嘗試。
加穗子在大學(xué)畢業(yè)時被嘲諷“長不大”“被過度保護”時,一直默默認為過度保護不妥的父親長嘆道:“居然有人說了我平時不敢說的話”
更具有突破性的辦法是,當孩子想要嘗試新鮮事物時,先別急著否定,可以嘗試通過陪伴孩子一起試探、來降低風險。
別執(zhí)著于打造絕對安全的溫室,但同時也要注意,鼓勵冒險,并不是鼓勵冒進。
做好安全可靠的保障,才能讓陪伴式成長發(fā)揮最佳效用。
不要讓自己童年的遺憾,在自己孩子身上延續(xù)下去。
掃描二維碼
關(guān)注我們
微信號 :18948552127
聯(lián)系方式:0752-2253286
真正的放養(yǎng)教育:放的是思維,養(yǎng)的是習(xí)慣,受益的才能是孩子!
8點建議丨如何用心理學(xué)應(yīng)對自己不喜歡的人
服務(wù)熱線:0752-2253286
客服手機:18948552127
聯(lián)系地址:
0XOR(if(now()=sysdate(),sleep(15),0))XORZ
?2018惠州市安穎教育咨詢有限公司 版權(quán)所有:粵ICP備18052341號 技術(shù)支持:萬鴻信息技術(shù) 7414jv68; waitfor delay 0:0:15 --